首页 舆情 公益 资讯 法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生活 图片

评论

旗下栏目: 国际 国内 两岸 评论

于成龙廉政文化,为何“墙里开花墙外香”?

来源:未知   人气:  发布时间:2017-10-18

于园是立足廉政文化研究的主题园区

        今年正月初四,央视热播大剧《于成龙》的主演成泰燊,不远千里驱车来到山西省方山县于成龙故里献花祭拜。据媒体报道,离开方山时,成泰燊发出了“我愿意用我的脚步踏开于公故里文化旅游的大门”的殷殷结语。怪哉!《于成龙》的收视率连续夺冠全国,“于成龙热”持续搅动各地,成泰燊却为何发出如此感言?于成龙故里何以成为于成龙文化旅游的“孤岛”?

        说起成泰燊,《山西晚报》的稿件曾用“墙里开花墙外香”来形容。他虽然从2001年便开始获得国际性电影节的最佳演员称号和多次提名,在国际影坛头角峥嵘,风光无限;然而,他在国内的人气却一直不及国际知名度。不过,历史大剧《于成龙》不仅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,而且在全国广泛引发了“于成龙热”。

成泰燊的到来,令方山县民间的“于成龙热”进一步升温

        在于成龙文化如此火爆的背景下,成泰燊却发出近乎悲凉的表态,原因何在?笔者查找资料发现,虽然“于成龙热”在全国如火如荼,可是也存在“墙里开花墙外香”的窘境。

        一直以来,“中国廉吏第一”的于成龙在全国多地被人们纪念:广西罗城建有于成龙公园、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,湖北麻城市大力保护于成龙镇歧亭,积极整合于成龙留下的文物资源。河北保定、江苏南京、重庆合川等地也分别以不同方式修缮和保护于成龙的各类遗址。在反腐成为主旋律的当下,于成龙廉政文化热潮持续高涨,已成为各地领导干部开展廉政教育的“样板书”。据报道,《于成龙》播出以来,广西罗城及全国其他多地党委、政府还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收看,学习探讨于成龙廉政文化。而作为于成龙故里的山西省方山县,虽然是名人故里、文化肇端,却在文物保护、文化研究以及教育基地建设方面鲜有成绩,乏善可陈。即使有高林清等一众粉丝自发保护和开展研究,也因资金等原因进展缓慢。

于园正式开放前便吸引了全省许多机关事业单位前来学习研究

        据报道,当塌方性腐败的雾霾笼罩山西,廉政建设亟需“标杆”时,时任山西省委重要领导了解到山西在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方面存在“短板”,便多次前往于成龙故里调研,郑重要求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,弘扬于成龙廉政文化。在省领导的持续关注下,方山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开工建设,并于2016年秋基本具备接待能力。文化园的名气不胫而走,山西省许多机关事业单位组团前来学习于成龙廉政文化,开展廉政教育。吕梁市委市政府、吕梁市纪委监察局、吕梁军分区、山西日报等多个单位将此作为爱国教育示范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,不间断组织开展廉政文化学习。

        然而,这个省领导重点支持建设起来的廉政文化园区工程,吕梁市委、市政府和纪委挂牌的示范基地,却在正式开园时被方山县断水断电,贴条禁步。新建的朱漆大门挂锁紧闭,无数慕名而来的于成龙粉丝和廉政文化研究者被拒之门外。塌方性腐败重灾区的山西吕梁,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工作也几乎随之戛然而止。

        不过,于成龙故园的那些封条并没有遏制山西的“于成龙热”。现任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多次在讲话中提出要弘扬于成龙廉政文化。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的主导和多方面的努力下,新编历史晋剧《于成龙》甫一亮相便获赞不绝,还得到文化部领导的肯定和专家的好评。骆惠宁任总顾问、胡苏平任总策划的历史正剧《于成龙》,作为央视2017年的开年大戏,在一套和八套接连播出。于成龙的清廉本色感动着全国观众,濡染着山西广大领导干部,也改变着国内对山西的形象。

于园在廉政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,引来许多机关事业单位主动建立合作关系

        此次成泰燊抱着“踏开于公故里文化旅游的大门”的心愿,前往于成龙故里祭拜走访。于成龙廉政文化园陈旧的封条终于扯掉,泛锈的大锁终于开启,周围数不清的群众自发走进来,和“于成龙化身”成泰燊合影,学习了解于成龙学习、成长的点点滴滴。据一个显示为“方山县人民政府”微信群的截图显示:文物旅游局王卫忠称“人山人海,达500人”。看来,这些封条和禁令并没有浇灭方山县民间的“于成龙情节”,向往清官廉政的夙愿依然在群众内心深处燎燃。

       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,没有榜样的民众是迷茫的,有英雄和榜样却不知爱惜、弘扬的社会是悲哀的!成泰燊的脚步,能否彻底踏开于成龙故里文化旅游的大门?火遍全国的“于成龙热”,能否终结“墙里开花墙外香”的尴尬?于成龙廉政文化,能否在塌方性腐败重灾区生根发芽?我们翘首期待!

方山县的封条,封锁了这个吕梁市委市政府和纪委的示范、教育基地

责任编辑:本网

首页 | 舆情 | 公益 | 资讯 | 法治 | 经济 | 社会 | 文化 | 生活 | 图片

Copyright © 2014-2021 香港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